她们奔赴不一样的西部,
吹不一样的山风,
攀不一样的高山,
赏不一样的月亮,
但她们怀有同样的信仰。
年夏,四川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共18名队员奔赴不同的支教服务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在这支队伍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刘路娟,服务于雅安市宝兴县灵关中学。妹妹刘仕娟,服务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镇初级中学。盛夏,她们走进西部,各自扎根,经历了一年不平凡的岁月。
图为刘路娟(左)和刘仕娟合影
01
默契是并肩而行的选择
姐姐本科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毕业前夕,姐姐成功入选四川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妹妹本科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年考取四川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年8月,四川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补充招募支教成员,妹妹毅然决定延迟一年入学,加入了研支团大家庭,从此姐妹俩成为了“战友”。
图
刘路娟(右一)和队友出发前往宝兴
图
刘仕娟(左一)和队友出发前往马边
02
支教是“蓄谋”已久的决定
为什么会加入研支团?姐妹俩有不同的答案。姐姐就读教育专业,四年来,教育科学学院的培养让她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立志毕业后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大山里走出的她,深知山区学生求学艰难,于是决定回到大山里去。妹妹则不一样,年春节新冠疫情肆虐期间,看见姐姐为甘孜州道孚县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做线上辅导,她也心想,自己能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这个念头渐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年夏,得知22届研究生支教团补充招募的消息,在离研究生新生报道还剩几天时,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延迟入学,去彝区支教一年。很多朋友都不解,“你考上研究生,马上就要开学了,为什么还要去?延迟一年毕业会错过好多机会,浪费一年的时间值得吗?”“支教是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事情,何谈浪费时间呢?”就这样,姐妹俩不约而同地踏上了支教之路。
图
刘路娟线上辅导甘孜州道孚县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
03
教育是以心换心的艺术
年夏,姐妹俩先后被派遣到雅安宝兴和乐山马边两个服务地,担任初中英语老师。两人在不同的支教地,相似的岗位上,践行着相同的信仰。她们一起从中学习,一起交流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分享教学经验,一起慢慢积淀成长。
图
姐妹俩在马边
姐姐担任初三复读班英语老师,非英语专业出身的她带着一群比她还高的孩子冲刺中考。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第二次中考的压力,让她焦虑不已。第一次上课,看着有些同学连基本的英文自我介绍都无法表达,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带领孩子们自信地去迎接第二次中考呢?姐姐想了很多办法:向前辈们请教学习,和同事们交流沟通,甚至向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取经。她摸着石头过河,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慢慢地,她探索出了门道。中考结束后,学生兴冲冲地告诉她,“刘老师,听力好简单呀,我直接听出了答案!”成绩出来后,学生确实也没有让她失望。她所教授班级,高中上线24人,上线率达到了62%。
图
刘路娟在授课及给学生讲解习题
年6月,姐姐刘路娟完成支教工作后,前往妹妹所在的服务地乐山马边了解情况。“那边的环境更艰苦,但孩子们一样纯真。他们对我这个‘新’刘老师充满了好奇,甚至邀请我去给他们上一堂课。”妹妹所在的彝区,学生几乎都是彝族孩子。对于母语是彝语的孩子们来说,英语无疑是一门“二外”,这给妹妹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来挑战。“还记得第一节课我问孩子们会讲哪些英语,孩子们大声地说出了‘ABCD’和‘hello’,然后教室就陷入了一片寂静。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是零基础。”既然如此,那就从头开始,从“心”开始。黑板上的四线三格,桌子上的一摞摞作业,妹妹带着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进英语的殿堂。支教结束,妹妹所授班级平均分提升了近20分,其中一个班级一年来成绩稳居平行班第一。
图
刘仕娟在备课及课后辅导学生
除了三尺讲台,校外也是教育教学的阵地。她们走进学生家里,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在马边,妹妹和队友们奔波在控辍保学和送教上门的山间道路上,让更多彝区儿童返回了校园,也为那些因故不能到校学习的孩童带去知识和希望。
图
刘路娟和队友们家访
图
刘仕娟和家访学生合影
图
刘仕娟参与控辍保学
图
刘仕娟送教上门
04
志愿是铭记于心的使命
姐妹俩不忘自己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几乎每周六,姐姐都会和队友们开展“童伴之家”志愿活动,给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和欢乐。端午节,姐姐和队友们学习包粽子,并挨家挨户地送到老人手上;她拿起扫把簸箕,为创建文明城市献出一份力量……妹妹也紧跟步伐,在清明假期间,参与马边第四届小凉山采茶节活动,在高速路口处迎接外来游客,介绍马边的名胜古迹和独特彝族风情;她也积极参与到创建秀美马边的行动中,和队友们一起清理河道垃圾,打扫街道卫生。
图
姐妹俩参与志愿活动
05
关心是双向奔赴的温暖
教育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支教一年,姐妹俩立志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刘老师,你会主动来到我身边解答我不会的问题。”“刘老师,你教我的时候,我第一次得到肯定和鼓励。”这些来自孩子们的话语,一点一滴温暖着姐姐的心。离别之际,孩子们给姐姐写下了小纸条,字里行间,藏着他们明目张胆和心照不宣的喜爱。她收到了一位学生送的一对小发卡,而那对发卡正是她在课间和孩子们唠嗑闲聊时,她随口夸了一句“好可爱”的小东西。因为她说了那么一句话,所以孩子们记在了心上,就如同她一直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