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
“回栏右指山底处,一角云窝是雅州”。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雅安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雅安法院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修复性司法理念,依法妥善审理涉环资案件,创新生态修复方式,推进流域环境资源跨区域一体化保护,不断深化“1+8+N”模式提升川内唯一最高法院环资司法实践基地建设成效。雅安8个县区分别成立包括增殖放流点、补栽补种点、旅游环保法庭、巡回办案等在内的司法实践点,赋予“天府之肺、熊猫故乡”最严格的司法保护和最丰富的探索实践。数据一览
雅安两级法院积极探索实施修复性司法,累计补栽补种树木9.万株,草种19斤,补种面积.亩。此外,全市法院增殖放流鱼类15.2万尾,放生鸟类29只,收取生态损害赔偿金余万元。艾瑞巴蒂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小编为大家奉上雅安有哪些补栽补种基地?传说中的生态修复性司法又是怎样实践的?来来来咱们一起往下看雨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由雨城区法院、雨城区司法局和雨城区林业局共建的大兴镇高家村补栽补种警示教育基地占地面积20余亩,融入了“绿色司法、生态修复、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法治元素,充分发挥惩治、普法、警示、修复等多功能作用。雨城区法院牵头组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人员在此补栽补种绿树,并适时除草施肥进行管护,依法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形成集宣传、警示、教育于一体,覆盖全区重点景区、园区、中心城区的“三区一体”环资审判“雨城品牌”。
名山
“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
名山区法院将蒙顶山镇蒙顶新村约30亩山地作为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把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为名山区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和品牌,发挥在环境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性司法、环境公益诉讼等多项领域方面的作用。年来,组织被告人在车岭镇补载补种,种植桢楠10棵,树苗85株,成活率97.8%。芦山
“丰草茸茸软似茵,长松郁郁静无尘”
芦山县法院注重恢复性司法理念的运用,与林业部门共同开展执行修复性司法判决技术指导和验收。被告人杨某某在位于自己的老林头、梅子槽林地进行补栽补种,在老林头栽植的茶苗已投产,并于年在茶地中套种株楠木,现高度约1米-1.2米,于年再次套种株楠木,株高约10厘米-20厘米,成活率83﹪,在梅子槽林地栽植柳杉面积约4.7亩,成活率95%。宝兴
“岭对千年雪,江吞万壑涛”
为确保被破坏的生态资源得到实质性的修复,近年以来宝兴县法院以发布森林修复补种令的形式,责令被告人按照规定的时间履行树木补栽补种行为,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资源,将单纯的打击惩治拓展到对青山绿水的修复,实现了从“惩治犯罪”到“修复生态”,产生比定罪量刑更大的教育作用。荥经
“东风吹散梨花雨,醉卧青山看白云”
荥经县法院于年3月在兰家山公园创建全省首个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判决涉林犯罪补栽补种、缴纳补载补种基金共计5件7人。通过开展涉林刑事案件巡回审判、集中执行一批补种补载案件、组织“绿美家园法治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让环境资源保护理念深入群众深入民心。目前,在林业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基地补栽补种已沿游客步行栈道延展约余米,规模面积约30余亩,种植桢楠、桂花等苗木余株。汉源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汉源县法院与林业主管部门等共享共建补栽补种警示教育基地。年以来,集中补栽补种3次,栽种小叶榕棵。试点社区矫正引入补种复绿新模式,组织45名社区矫正人员参与补栽补种3次,目前补栽的棵榕树全部存活;推行基地共建协作模式,实现与县司法局、林业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共建,联合出台《汉源县长江上游(大渡河汉源湖)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实践基地补栽补种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7个,开展生态法治行活动15次。石棉
“墨花淋漓翠微断,隐几忽闻山雨来”
年3月12日,石棉县法院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打造“生态保护司法实践基地”。该基地成立后,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案件,以“补栽补种令”责令被告人补种林木、恢复植被时便有了固定的场地,解决了之前生态修复中面临的就地修复难等问题。同时石棉法院在新棉镇安靖村、安顺场镇出路村设置两处补栽补种点,并与石棉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建立联动机制,通过邀请林业员参与对司法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的补栽补种回头看工作,确保补栽树木长势良好,育苗护苗。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绿水青山需要司法保护。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法院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司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立足司法职能,以优质高效的生态司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END
图文根据各县区法院资料整理排版
宣传处SPRING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