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村组路、盘活经济、助农就业。进入6月后邹范更加忙碌,『贫困村完成脱贫,关键还得预防其返贫。』邹范是市交通运输局驻大溪乡烟溪口村的第一书记,在他看来,对全村发展有益的事都是大事,『等不得,更等不起!』
??邹范(左)走访群众
凭借这股不等不靠的劲头,近几来烟溪口村从『出行基本靠腿,收入基本看天』的贫困村,趟出了一条以道路交通为基础,药材、蔬菜等多元产业同步发展的致富新路子······
01村民『出行基本靠腿,收入基本看天』
烟溪口村与宝兴县城副中心灵关镇仅一桥之隔,驱车10分钟可达。沿途随处可见掩映在青山间的农家小楼,沥青油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部分农家也有小汽车。但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宝兴县贫困户最多的一个村,『出行基本靠腿,收入基本看天』。
『当时去场镇赶趟集,来回走小路起码要1个钟头。』烟溪口村脱贫户岳开良感触最深的是,因为不通路,车辆无法到达,往年自家种的黄柏、魔芋,以及喂养的生猪出售,除去人工运费后所剩无几,『如果遇上天气不好,农产品减产,一年到头就白忙活了。』
因为道路不通,村里有不少孩子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洪水季节,过沟过坎全靠大人背。娃娃脚上要穿一双雨鞋,书包还得备一双干净的鞋,到学校后再换上。』岳开良苦笑道。
年,在市交通运输局和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民『有一条通组硬化路』的梦想成为现实。如今,走在宽敞平整的道路上,烟溪口村村民感受最明显的是,『出门方便,不心焦摸黑走夜路了。』
去年,连接国道线至烟溪口村,近2公里长的通组道路完工通车,烟溪口村至曹家村的道路也换上了全新的安防设施。
目前,大溪乡烟溪口村7组的产业道路硬化工程正加紧建设。『现在道路硬化工程已经完成过半,今年6月底前要确保建成。』邹范说,交通问题得到解决,有效保障烟溪口村群众出行方便、快捷和安全。
02『夜校+』模式在村里火了
路通方能兴业,但如何能形成助力乡村发展的产业?
『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黄柏、魔芋,但受限于技术,产量一直不高。』结合实际,邹范把突破口放在技术培训方面。比如开办农民夜校。
为确保教学成效,烟溪口村开辟了『夜校+』的运行模式,即:夜校+购买服务播放科教片+讲座+互联网+文艺汇演+积分评比等方式丰富学习载体。通过调整夜校师资队伍,整合党员教育、脱贫攻坚、农技推广和志愿服务等力量,精选构建了一支由基层干部、『土专家』和致富能手等组成的师资队伍。
『如何防治重楼得灰霉病?』『如何让魔芋增产?』村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夜校课堂上都能找到答案。
『开办夜校并非一帆风顺的,村民刚开始参与度并不高。』邹范说,为解决部分村民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夜校学习实行积分制,即村民通过学习获得积分后,可以在指定的超市兑换商品。
如今,每月2期的『农民夜校』课程,参与村民都在人左右。
03走产业多元发展之路
有了种养殖技术,烟溪口村产业发展底气更足。目前,全村完成栽种黄柏1.2万余亩,魔芋、茶叶、生姜、药材种植也在按计划推行。
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全村每户人均种植药材3亩,每户有2个短、平、快的致富产业,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至少1人参加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并就业。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较年增长了近5倍。
建档立卡贫困户脱去『贫帽』,产业发展也逐步走上了正轨,但邹范并不认为这是终点。『贫困村完成脱贫,关键还得预防其返贫。』为防止返贫,邹范的工作重心仍是产业多元发展——
以『党建扶贫·双百示范』项目为引领,盘活村文化活动中心附近闲置土地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种基地,创新推广『订单农业』,摆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单一、不可持续的困局。
依托帮扶单位宝兴人社部门的优势,开发公益性岗位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大学毕后就近实习问题。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邹范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凝聚众人的力量,就一定能促成『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满园』的发展局面,让贫困村走上奔康致富的新路子。
编辑
胡潇潇韩毅
责编
高小松张燕
审核
文平
雅安交通融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