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浙江之声特别策划《长征路上的浙江人》。记者李振阳、涂希冀重走长征路,每天讲述一个浙江人的故事。
浙江之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报道组来到四川省。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翻越大雪山,经受住了极端自然条件的考验。夹金山下的宝兴县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让宁波人崔学振牵肠挂肚。
他扎根宝兴,一辈子专注保护熊猫,被称为“熊猫局长”。
崔学振今年70岁,退休10年了。照顾第三代成了他现在的日常工作。孙女刚上小学一年级,最喜欢的玩具是爷爷送给她的熊猫玩偶。
记者:喜欢熊猫吗?
崔学振孙女:喜欢。可爱。
记者:知道爷爷一辈子在做熊猫保护吗?
孙女:知道。每一次都讲熊猫的事情,谁都能猜到了。都是熊猫一些事故,把它救到哪里去的一些事。
“熊猫局长”的雅号,是崔学振担任宝兴县林业局局长时,别人送给他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宝兴。
当时这里地理面积多平方公里,人口4万,地广人稀。崔学振愣是用一双脚踏遍了每一条山沟,随时能画出一张宝兴县“熊猫地图”:
哪条沟,哪里有熊猫。都很了解。宝兴当时有多个生产队,每一个都去过,尤其是靠近熊猫的边远的生产队,经常去。
每天朝夕相处,崔学振把熊猫当成了朋友。这些“朋友”的生老病死,牵动着他的神经。他把多只熊猫一一记录在册,整理成了一本《大熊猫档案》。
熊猫,编号,发现地什么地方,成体还是幼体,海拔多少高,如何发现的,哪怕发现尸体,救活了放回山上去也好,都记录下来,这样子翻的时候就有个比较。
见多了和熊猫的生离死别,可每次要把亲手救助的熊猫送到别的保护区,他都会很伤感。有一只叫做“戴维”的熊猫,被发现时一只脚已经残疾,十分可怜,后来被送到位于卧龙的大熊猫基地救治,如今在雅安碧峰峡安了家。这是崔学振这么多年遇到的唯一一只肢体残疾的熊猫。现在每次路过雅安,他都要去看看这位“老朋友”。
崔学振在宝兴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在他的努力下,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评上了国家级,宝兴所在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也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熊猫是国家之宝,是通过保护熊猫,把整个生态系统保护下来了。最重要的还是栖息地保护,黑熊、棕熊、金丝猴,这个体系保护下来了,把整个环境都保护下来了。
作者浙江之声前方记者李振阳、见习记者涂希冀四川成都报道
浙江之声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
(来源:浙江之声ID:zhejiangzhisheng)
?浙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