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砌街李氏风景依然你最美》
《宝兴巷--我祖籍地》
我祖籍地,爷爷家在宁波海曙区宝兴巷内。
据说老家离天一阁,药行街砌街都很近。
宝兴巷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东起孝闻街,西至文昌街。全长米,宽2.2米,混凝土路面。巷侧为居民住宅。
《鄞县志》载:“宝兴巷,旧名宝兴当衕。”光绪《鄞县志》称石版巷。旧有慈溪人葛姓在巷内开设宝兴当铺,故名。
宝兴巷,又窄又深,在朝阳的斜射下越发显得宁静安祥,
这里仍保留着不少民国时期的旧宅。
假如您有空时,路过时不要错过哦。
宝兴巷东接孝闻街,西抵文昌街,现在还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一侧是高墙危立,马头墙直插云霄,另一侧还能看到凹凸不平的砖瓦墙,以及墙上几株生机盎然,破墙而出的小草。
据《鄞县通志》所载,宝兴巷因巷中有葛氏在此开设宝兴当铺,故名,也称宝兴当弄。
调查巷中的老建筑,不难发现,小巷内除宝兴当铺外,其西首还有一家通利当铺,也是葛姓人所开设,至今斑驳的门眉上还可以辩识出“通利”两字墨色榜书。
然而,这条巷名里充斥着浓烈商业气息的小巷,却在民国二三十年代扛起了宁波文化大旗,风靡一时。
宝兴巷的东首,曾是赵佑宸营建的私宅。
赵佑宸(1827—?),字粹甫,咸丰六年中进士,出任江宁知府、江南盐巡道等职,官至大理寺卿。著有《平安如意室诗钞》等。其子就是赵叔孺。
赵叔孺(1874—1945),原名润祥,字叔孺。
晚年号二弩老人。曾任福建同知。
赵叔孺金石书画无一不精,制印与吴昌硕齐名,沙孟海在《沙村印话》中称:“历三百年之推递移变,猛利至吴缶老(吴昌硕),和平至赵叔老(赵叔孺),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
张大千更尊其为金石学泰斗。赵叔孺自幼爱好绘画,尤以画马称雄,时人有“一马黄金十笏”之称。
《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范钦在世弥留之际,他召唤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过世)商议,留下一道选择题。遗产一分为二,一边是万两白银,另一边是天一阁。
结果令人欣慰,大冲毫不犹豫成全了衣钵传承,父子果然同心,家风尽显淳绵。
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
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
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天一阁月湖公园以古色古韵的亭台楼阁建筑群为主体,衬以钟灵毓秀、堤桥相映的月湖,加之竹林、花木、山石点缀其中,在浓郁的书香人文气息烘托下,更加凸显了江南园林独有的典雅风貌,体现出旅游资源的完美组合和优势互动。
月湖,又名西湖,位于宁波市城区的西南,开凿于唐贞观年间,是宁波市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该湖呈狭长形,面积约0.2平方公里。
宋元年间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上十洲胜景。
这十洲分别是: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此外还有三堤七桥交相辉映。
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大史学家万斯同,这些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着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而且,月湖在古代占地南北约米,东西约米,周围多米。在它的汀洲岛屿及周边土地上,沉淀着深厚的文化积层,构成了众多璀璨的传统文化。
月湖桥〈湖心东桥),位于月湖的月島和花屿之间,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年),現桥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年)由胡逢考和月湖庵的主持际达重修。它是遗存至今的宁波老城区内唯一一座石拱桥。
《宁波五乡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三年(公元年),已历经多年的历史。
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不会轻易示人,能看到不容易)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年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世纪),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还取出王舍成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十九座舍利塔。这十九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鄞县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关于塔的建造过程,有许多奇异的传说。
《宁波五乡汇》
五乡,又名五乡碶,素以“鱼米之乡”闻名。地处宁波市东郊,镇域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阿育王寺、南宋石牌坊以及七塔寺古塔院、四明内家拳、鄮县古县治等文化历史古迹。
皎碶桥,三孔石拱古桥。
位于五乡街东端的皎碶村,也叫五乡大桥。
出了这个位置往东,意味着出了五乡镇城中心。
在五乡街西端曾经有座汇碶桥,因为河被填了,便沒了那座记忆中的汇碶桥。那时候,在汇碶桥旁的是牌门李。
汇碶桥到皎碶桥有三里路,左边是街,右边是河,这河上有去宁波的小轮船。
五乡镇皎碶桥(当地村民俗称大桥头)桥约50米,桥宽3米有余,为3孔石拱桥。这是一座饱尝了余年风霜雨雪的古桥。
却是昔日浙江鄞县五乡镇作为宁东通衢繁华景象的见证人。余年过去了,往日的辉煌早已逝去,如今她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尘烟里。
“汇纤”这个村名的由来应该和水、船、纤绳有关.另据《鄞县志》记载,古时甬江、姚江、奉化江和鄞东的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及鄞西的南塘河、中塘河、西塘河构成的“三江六塘河”是内河主干线。古人对此曾有“舟楫纵横以利集散,民间运输多赖于此”的描述。鄞东来自少白、宝瞳、东吴的众多小河汇集于汇纤桥后便称之为后塘河,这一带河流又被当地人称为汇水河,汇水河缓缓流过一个突死于河中的圆堍,使过往船只只有靠纤绳才能得以经过。这个圆堍就被人称为汇纤(纤绳汇集)之地。以前。这儿曾留有三根硕大的纤绳柱,上面有被纤绳深深刻划过的痕迹。汇纤村由此得名。
五乡李氏曾是清时甬上望族之一,它和当时东城的砌街李氏系同一宗族。据《四明谈助》记载,“汇纤桥东数十步有楝塘李氏别墅”,别墅边的护城沟、黄头墙、马鞍埠头及高大的牌楼,都可以想见李氏府第的气派。据说“李氏子孙以科第家世有名臣”其子孙李邺嗣十二岁时就会写诗,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时人尊其为杲堂先生,有《杲堂文钞》、《诗钞》、《诗内文集》、《楝塘小志》等著作传世。
描写宁波辽东和鄞东风土人情的《鄮东竹枝词》更是为人熟知,并引发了许多学者文人用竹枝词歌颂故乡的热潮。如今人们称李氏旧宅为“牌门李”。 在村办公楼隔壁的一条小巷内,是“楝塘李氏别墅”的旧址。
明代鄞县(今宁波)人李正华乃嘉靖中御史李循义之父,以“楝塘”为号。
《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册第页)谓李正华的“号、别称、室名等”为:“楝塘翁楝塘先生楝塘”。
李正华的其别号取自其手植之楝木及其深刻寓意:
李氏世家鄞城。……栎轩生五男子,而翁最长。会当析产以居,翁顾诸弟慰之曰:“吾当徙且业吾农也。”乃往得墅。因手植二楝曰:"楝,苦木也,吾以此示子孙。"遂筑室,凿渠缭之以垣内外,整整可居。
久之,二楝离立门左右,日长以茂。适荫塘水之上,亭亭若张盖。远望数十里可见,皆曰:"此李氏之居也。"因称之曰"楝塘",而称翁曰"楝塘翁"云。
(陆深《俨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十一《楝塘翁小传》)
陆深的《楝塘为李封君》(《俨山集》卷三)、
边贡《楝塘歌》(《华泉集》卷七)、
林廷?《楝塘歌为池州推府李伯义乃翁作》(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六十三)等都是为李正华而作。
林诗也指出“楝塘”别号的来历:
“……归来卜筑楝塘桥,四时风景何逍遥!桥边谁种双栋树,翠云高盖张青霄……浩歌一曲楝塘上,楝花塘水春无垠。”
董锦云《古代宁波地名诗选》选明李循义《自题耕读堂》诗,释“耕读堂”:“耕读堂,亦称李氏耕读堂,在五乡镇楝塘。相传为明乡贤李正华所筑。李正华,字本素,人称楝堂先生。当初‘绕屋凿渠,绕渠筑垣,手植二楝于塘上,曰:楝,苦木也,吾以示子孙。’”(《四明谈助》)这是李正华被称“楝塘翁”、“楝塘(又作楝堂)先生”和“楝塘”的典故。
《楝塘翁小传》:“翁遂以楝塘名天下,天下士大夫从而咏歌之,翁亦作诗自赏……”
清初《甬上耆旧诗》(胡文学辑,李邺嗣叙传)卷二十三“《李宾父先生生寅》”:“吾家草堂在贸东,一曰楝塘,一曰萧皋,俱为海内词家所咏。”说明“楝塘”自李正华以来已经成为鄞县的名胜,海内闻名。
赞赏